一、惊蛰的相关介绍惊蛰的由来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这时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每年的三月初就到了惊蛰节气,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惊蛰节气之前,气候还是比较寒冷的,动物躲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称为“蛰”。到了三月初,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伏的动物,称为“惊”。所以说,每逢惊蛰时节,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春雷滚滚,老话说得好,春雷响,万物生。惊蛰时节最明显的气候特征就是,气温回升迅速,雨水明显增多,农忙时节真正开始了。在惊蛰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3℃左右,跟雨水节气相比,升高了3℃以上。二、惊蛰民间习俗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此时天气逐渐转暖,渐有春雷轰隆隆作响。说到打雷不得不提惊蛰祭雷神习俗。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暗示雷公是非常重要的神祗。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不断科学化,风、云、雷、电便不再神秘,原本十分隆重的祭祀或消失,或转换。惊蛰习俗多吃梨惊蛰习俗多吃梨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3个节气。“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今年春雷打得早,雨水早已连绵不断。古有惊蛰要吃梨的说法,那么问题来啦,究竟惊蛰为什么要吃梨,你知道吗?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祭白虎化解是非白虎为兽中之王,每年惊蛰日拜祭白虎可驱百虫,免受虫害。时逢惊蛰“打小人”去霉运。时逢惊蛰“打小人”去霉运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打小人去霉运的仪式。每到惊蛰民间习俗吃炒豆。每到惊蛰民间习俗吃炒豆惊蛰到,将豆子放进锅里爆炒,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蒙鼓皮是惊蛰的传统习俗。蒙鼓皮是惊蛰的传统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三、惊蛰养生注意的事项惊蛰养生预防四种“惊蛰病”惊蛰、春分节气是春季中穿着最为自由的节气。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实际上是说农历二月寒、热交替不规律的气候。这两个节气的饮食搭配与健康关系密切。这一时期饮食应以培补、升发阳气为主。随着气温的升高,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春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另外,春天气温气压变化较大,一些慢性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容易复发,所以惊蛰期间一定要预防这四种“惊蛰病”。抓住4大关键点玩转惊蛰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四、惊蛰吃什么好惊蛰吃山药紫薯粥滋补强肾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专家称,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另外,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等。惊蛰时节2款饮食推荐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此时再摄入大量脂肪会加重肝脏负担。这一时段饮食上要着重注意养生,应遵...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