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秋为什么要吃西瓜西瓜原本在宋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立秋前后正是西域进入西瓜的采摘期,所以立秋吃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又据《二般秋雨斋随笔》中记载,西域妇女择立秋之夜到田间去摸瓜,称之为“摸秋”。可能和西瓜的形状像孕妇的大肚皮,瓜内有子象征有儿子有关。在我国习俗中,“瓜”总与繁育后代有密切关系。据讲,“摸秋”若能摸到成熟较好的瓜,则预示女孩能找到好丈夫,妇女能多生儿子。为了能确保摸到好瓜,一般白天选好了瓜放在确认的位置,入夜后让女人们去“摸”,这时的“摸秋”俨然是占卜活动了。随着西瓜的种植扩大,城里人也开始以立秋吃西瓜为岁时习俗。时至今日,北方人仍把立秋吃瓜称为“摸秋”。另一方面,据说立秋吃西瓜可免除腹泻。与立春的“咬春”相类,京津等地区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说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西瓜是从西北传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诗赞:下咽顿除焰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立秋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最后一个原因是西瓜不宜吃了。如今人们的饮食越来越注重养生之道。西瓜性寒,适合暑期食用,到了天气转凉之际就要少吃甚至不吃。所以,立秋最后饱餐一顿西瓜,留住夏天的记忆,这一习俗还是符合养生之道的。故反季节的那些东西还是少吃为妙。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二、立秋后吃西瓜好吗中医认为,立秋时节,正处于夏秋季节转换时期,古人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热病大渴。夏天吃西瓜能够缓解暑热,而立秋后多食易伤及脾胃;再则西瓜水分多,大量水分在胃里会冲淡胃液,也会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要少吃西瓜,以免伤及脾胃。西瓜湿重,会使人大受寒凉,秋后抵抗力下降易生病。西瓜如果冷藏时间较长更容易伤脾胃。因为突然遇到过凉的食物,胃平滑肌和黏膜的血管会出现收缩,甚至痉挛,引起胃痛或加重胃病。另外,还可能引起咽喉炎或加重咽部炎症。西瓜的冷藏温度在8℃-10℃最佳,因为这个温度口味最好,每次吃西瓜的量不要超过500克,且要慢慢地吃。西瓜是大寒,立秋后人体阳气逐渐收敛,胃肠道对寒凉食物的适应力下降,要吃一些温热的食物,以调理脾胃,这样才无损身体阳气,到了冬天比较不容易感冒,腹泻或者手脚冰冷等。这就是中医说的秋收冬藏,立秋是一个节气,也是到了秋天的标志,人要顺应自然,阳气该收就收啦,你吃了西瓜,身体应激,就要出动阳气和寒气搏斗,它就耗损了。所以,立秋以后,体虚体寒的人妖少吃西瓜。秋季容易发生腹泻,如果再多吃西瓜这样的凉性水果,更易引发腹泻,尤其要少给孩子吃。喝粥比吃西瓜好,西瓜皮粥可以对付立秋刚过的湿度大、气压低的天气,以增强食欲,调节胃口。取西瓜皮100克,大米50克,白糖15克。将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三、节气之立秋养生篇盲目进补不可取许多老年人喜欢在立秋后给身体增加营养,俗称“贴秋膘”。一来为了增强体质,缓解由于夏季天气炎热造成的身体消瘦;二来增加营养,为寒冬作好准备。但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合理调节饮食、适量进补。老年人过度进补,极易诱发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千万不可盲目,以免出现大补过剩招致疾病的现象。“少辛多酸”过初秋立秋时节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秋天宜收不宜散,而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则发散泻肺。所以要尽量少吃葱、蒜、韭菜、辣椒等发散之品和油炸食物。秋季吃酸味水果最合适。如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水果,既能止泻祛湿,又可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秋天易燥,还可多食用一些蜂蜜、百合、银耳...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