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吃什么 秋冬进补需注意哪些.txt

秋冬进补吃什么 秋冬进补需注意哪些.txt_第1页
秋冬进补吃什么 秋冬进补需注意哪些.txt_第2页
一、秋天进补吃什么食谱迷辣野山菌功效:润燥滋阴。秋冬是吃野山菌最好的时节,不只是因为这时的野山菌量大、种类多,更是因为其富含人体在此时所缺失的营养成分。野山菌具有很好的滋阴功效,富含植物蛋白、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年轻态大脑因子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适用于温和滋补。材料1.原料:珍珠菇200克,兰花菌200克,鲜茶菇200克,蟹味菇100克,青红椒各1个,欧芹2棵2.配料:素汤、豆瓣酱、橄榄油、素耗油、蘑菇精、糖、盐各适量制作方法1.将所有菌菇发好后,用素汤小火煨4个小时左右,取出沥干。2.青红椒切圈,欧芹切段备用。3.起锅放油,加入豆瓣酱炒香,放入青红椒及各种菌菇,煸1分钟,炒香后加入素汤。4.加入调味料,小火煨2分钟后,放入欧芹即可。适合人群:需要提高免疫力者蜜汁三鲜功效:润肺健脾。雪耳、红枣都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金秋上市的板栗还能健肾补脾,特别适合这个季节。材料1.原料:雪耳50克,红枣20克,板栗100克2.配料:冰糖、橄榄油适量制作方法1.将雪耳、红枣用水浸泡,发好后备用。2.将雪耳中放入冰糖,蒸10分钟后,放入盘中,保留汤汁。3.热锅后放油,炒板栗、红枣,加适量水,待收汁后,再加上雪耳即可。适合人群:经常熬夜或生活不规律者。二、秋冬进补需注意哪些问题1、养阴注意多喝水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虽然为了健康、减肥、美容等推荐每天多多饮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违反生理需求,就会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体必要量,细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胀,最坏的结果会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饮用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在1~2杯。2、穿衣注意保暖有些人比较粗心,天冷了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有的人为了漂亮,本来穿得就少,还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选择冬装的首要标准就是保暖。在众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纶、腈纶、蚕丝、醋脂粘胶棉保暖性最高,而锦纶、丙纶、涤纶的导热性较高,不太适合用于御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气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织物和蚕丝含空气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3、朝喝盐水晚喝蜜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是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防止血压升高的效果。盐中含有大量的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而蜂蜜中钾含量较高,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三、秋冬滋补的5大原则1.先调理脾胃。酷热夏季易使脾胃功能减弱,所以,在秋冬季进补之前,可食用一些既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各种汤类。2.秋季滋补重在滋燥润肺。秋季气候干燥,所以饮食上应该选择防燥补阴、养肺补脾的平补型食物,如鱼翅、海参等海产品及菌类食品。3.冬季养生注意“御寒”功效。寒冷冬季,注意适当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以增加热能的供给,御寒健体。4.避免食用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因为辣椒、花椒等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不仅对脾胃刺激,不利于营养吸收,而且其中含有一定药理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物的滋补效果。5.体虚者不要过补。体质过于虚弱者及老年人,不要过于滋补,否则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参与评论可获取积分奖励  
林之风文档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林之风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