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防暑祛毒三伏天10大防暑妙招有这些.txt

三伏天如何防暑祛毒三伏天10大防暑妙招有这些.txt_第1页
三伏天如何防暑祛毒三伏天10大防暑妙招有这些.txt_第2页
一、三伏天有几大防暑妙招1.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2.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3.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4.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5.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6.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7.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8.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9.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10.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11.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二、三伏天该如何祛防暑湿毒一般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最闷热的日子。今年的三伏天是加长版的,整个三伏天加起来长达40天,直到8月22日才出伏。此时,虽已立秋但伏还在,防暑降温的同时千尤不能忽视除湿。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而中医最怕的就是“湿邪”。湿气总是与别的致病因素狼狈为奸,比如与暑在一起,被称为暑湿。由于正值伏天,空气湿度比较大,人体的汗液难以排出,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使人的精神状态和胃口变差。此外,在这个加长版的桑拿天里,虽然平均气温不是最高,但还是会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些都是因为湿气在作祟。一般在看中医时,常听大夫说病人体内湿气太重。那,体内湿气是怎么来的呢?从人体构造来看,水占比大约为70%-80%。脏腑经络和组织的活动都离不开水的摄取、运行、代谢,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会产生水湿,如脾胃吸收水有障碍则会腹泻。外部环境对人体吸收湿气的影响也很大,例如三伏天就是湿气多的一个主要原因。三、这些坏习惯最易招来湿气1、贪凉: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会导致体内寒气增加,给“湿邪”入侵创造机会。2、睡眠差: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3、穿得少:“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4、老坐着: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5、喝大酒:啤酒烧烤是很多人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别忘了酒助“湿邪”,尽量少碰。6、不通风:不注意房间的通风,潮气自然加重。7、对着空调吹: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8、不吹干头发就睡: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参与评论可获取积分奖励  
林之风文档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林之风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